赵利民 我们赵家堡村是河汾县最大的村庄,也是河汾县最有名的村子,现有人口一万二千余人,村中赵氏最多,王、文、马姓居其次,人们俗称“赵家半村子,王家一份子,文家一牙子,马家一匣子”。当然,村里还有小部分其它姓氏,有午、李、邰、张、万等姓氏。“午”姓最特别,在《百家姓》里找不到这个姓氏。传说,当年薛仁贵落难的时候,因为按照当时法律,“一人犯法,要诛杀九族。”薛家逃难的时候,遇到了官兵,当官兵询问姓氏的时候,薛家人一看天气正是大中午,于是,急中生智,告诉官兵,他们姓“午”。官兵一听不是“薛”姓,便不再追问,放了过去,“薛”家因此躲过了一难,于是,便有了“午”姓。至于村里李、邰、张、万、孔等姓氏,解放前,黄河发大水的时候,从河南、山东逃难过来的人,慢慢在村里落了户。旧社会,村里人非常讲究家族势力,如果家族大,则有了硬靠山,势力强大,做事胆正,说话气壮;如果家族小。则处处受家族大的人家小看、欺负甚至羞辱。大多时候,只好忍气吞声,敢怒不敢言。尤其是家里有了红白喜事,家族小的人家,则显得身单力薄,说话没有底气,出门脸上无光,办事不太硬气。因此,家族小的几个姓氏,为了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,效仿三国“桃园三结义”的办法。私下商量结成大家族,于是村里李家、邰家两个家族结成了自家(一个家族);张家、万家、孔家,三个家族结成了自家。尽管他们结到一起,势力有所壮大,但比起“根红苗正”、家大业大的赵家来说,可以说“小巫见大巫”,远远不是对手,实力自然难以与之抗衡。但家族中有了大事情,不至于在众人面前丢丑。旧社会全村共有九门,其中南门两座、东门四座、西门一座、北门两座。一到晚上,九门都要上门加锁,用以防匪防盗。为什么说我们村有名呢?因为曾经出现过一位全县有名的达人——赵云川。赵云川家是我们村最大的财主,外面商铺店面近千座,家产多的没法计算,人称“盖县大财主”。据老一辈人讲,尽管赵家虽富可敌县,但平常起居简朴,生活勤俭,待人真诚,举止和善。经常修桥补路,积善行德。在方圆百里,深受众人好评,拥有良好的口碑。 赵云川家族鼎盛时期,在我们村里共置建院落26所(每所院落为一套四合院)。院墙高大整齐,上面全部用花墙装饰,看上去十分坚固。门楼砖雕十分精致,门内照壁为高浮雕砖雕麒麟,院内正房木雕精细。十分生动,堪称晋南民居之精品。为了确保安全,在各个院落的西北角建有看家哨楼一所,雇用人员日夜持枪看守。并有几个数亩大的饲养场及打麦场。封建社会富商巨贾的一个突出特点,就是十分注重土地,把土地看成是最根本的财产,解放前,赵云川家在本村有好耕地两千八百余亩,饲养着骡子136头,耕牛106头,马52匹,雇用长工132人。每年夏天割麦时,雇用短工多至三百余人,每日清晨聚集于他们东巷井头周围,听凭工头分派,已成当时的一种习惯。也是村里的一处别样风景。 但赵云川家族的收入还是主要靠商业。据赵云川祖坟碑文记载,从前赵云川七世远祖开始发家,到赵云川父亲赵德化时期,已历时二百年之久。而赵德化继承其远祖经营商业、兼并土地、放高利贷的经验,大大扩充了财产。赵氏家族曾在山西的太原、临汾、绛州、河汾、河津、汾城等地开设商号137座;在陕西的西安、岐山、三原、咸阳等地开设商号28座;在河南的开封、郑州、洛阳等地开设商号34座;在四川的成都、重庆等地开设过商号21座;在甘肃的兰州、平凉等地开设过27座;除商号外,兼有土地6790亩。有民谣称赵家族:“赵家堡到四川,一路不住店;镇镇有字号,县县有门面。” 赵云川家族有经商的传统和才能,思维开阔、眼光敏锐。赵云川的祖上从清康熙五十二年(1713)开始摆估衣摊子,至乾隆元年(1736)在安徽省凤阳县开设“德顺号”老烧坊一座,买卖兴旺。旋即在凤阳县兼并土地数百亩,地租收得很多,于是又开设了粮站,搞粮食交易,为其烧酒供给廉价原料。再后来,在凤阳县开设了“老顺和”布庄。这是赵云川家族经营的初级阶段。后来,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打拼,特别是到了赵云川父亲掌管家务时期,是王家的极盛时期。1936年赵德化去世时,赵家主要赚钱的有名商号计有:河汾县赵家堡村“复盛太”京货铺,“复盛魁”药房,“复盛太”醋坊;河汾县五安镇“合盛庆”药铺,“复盛生”京货铺,“复盛公”杂货铺,“复盛昌”花店,“复盛明”粟店,“德顺祥”木厂;河汾县城内“复盛兴”铁货铺,“复盛永”烧坊;新绛县“德盛通”、“德盛裕”、“德盛仁”三家京货铺;汾城县古城镇“复盛永”烧坊,“复盛源”粟店;赵县“德盛裕”、“德顺升”、“复盛生”三家京货铺;清河县“复盛生”京货铺;新津县“复盛生”京货铺;陕西省三原县“德盛兴”花店,“复盛德”布庄;甘肃省正宁县山河镇“德顺号”老烧坊;陕西省中部县油坊两座。据说,这些商号的全部财产,价值二百万银元。如蒲州的三家京货铺,1938年为避日寇抢掠,将货物运到赵云川家存放,派四十余辆大车抢拉,一直拉了12天12夜,其财产雄厚可见一斑.据说,赵德化还到广州、杭州等地考察过,计划把生意做到南方。但因后来身染重病,壮志未酬,成为永久的遗憾! 作为大户人家,赵德化去世后,殡葬活动,自然举办得非常隆重,规模也十分浩大。从赵德化落气到出殡结束,家里每天人来人往,车水马龙,哀乐不断,戏剧连台,亲朋邻友,络绎不绝。举葬之日,人山人海,送葬队伍从家里到落葬墓地,浩浩荡荡绵延八余华里。数千件陪葬品依次摆开,占地十亩之多。最前方有开路的打道鬼,后面是敲锣鬼,这俩个高大的是开路神,接着是班朝鸾驾,后面的陪葬品依次摆开,占地六亩之多,有纸扎的金山银山、金库银库、房子牛马等等,还请蒲剧、豫剧团唱了七天七夜。还有奏哀乐的、僧人道士超度亡魂。接下来是为死者打的幡子,有“珠幡”、“香幡”、“阴魂幡”等,前边是送葬的亲朋好友。还有专门请来维护秩序的兵丁。后面是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。接下来是赵德化的棺椁,由于去世的时候是60多岁,在当时是花甲之年,所以办的喜葬,用的是红轿子,有64个人为他抬。陪葬品、纸扎赵云川付之一炬,大火三天三夜不熄。这次大殡,共用去小麦二百多石,牛肉一万八千多斤,现大洋三万多块。规模之大,耗资之巨,极尽奢华,令人咂舌! 唯一美中不足之处的是,不知什么原因,一个唱豫剧的女子晚上,死在了家里。为了息事宁人,自然是主家赔了一大笔钱,草草了事。而祖上的遗训也随着哀乐声与几百件陪葬品一起烟消云散,“耕读世业”和“勤俭传家”的家风似乎成了门面摆设;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。赵德化去世第二年,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了中国。当时,华夏大地,满目疮痍,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。赵家的生意自然一落千丈,岌岌可危;祸不单行,偏偏在这个时候,赵云川又染上了毒瘾,开始迷上了抽大烟,整天端着烟枪,吞云吐雾,无心经营家族生意。赵氏家业从此日渐衰落。 抽大烟是个无底洞,赵云川无钱就开始变卖家业,门店、土地、家院……,甚至老婆,儿女,能卖得。全部卖尽。到了1945年,凡是能换钱的家产,一处不剩。人马散尽,家业败光,门可罗雀,仅剩赵云川,两个肩膀举个脑袋——光杆一人。 古代的人们是很相信算命这一说法的,上到皇帝,下到百姓,对这一说法都是深信不疑。人常说,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。“天无绝人之路”。赵云川虽然成了标准的“光杆司令”,但他小时候家境好,念了不少书,有文化。为了填饱肚皮,在蒲州城里摆了个算卦摊,起先是没人找他的,也没见他着急,每日盘坐在算卦摊前,微眯双眼,仿佛睡着了一般。后来,许是城里人可怜他,便有人找他卜卦,准不准先不议,算完都会撂下几文钱,求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就连家中公鸡为何不下蛋都要去算上一算。赵云川也不急不恼,凡来求卦都一一解答,他会得多着呢!看手相、面相、生辰八字、测字、摇签,无不精通,慢慢来的人越来越多,名气传了出来,十里八乡,都听闻城门街上坐着一个仙长,知人旦夕祸福,有时求他算卦的人,排起了长队,但他每天只算6个卦,算完马上收摊。 有一天,他支开卦摊,四处张望。看见两位穿着衣帽讲究的人,正走在街上,其中,一个个子较高的对较低的说道:“孙兄,时间太长了,咱们回去吧。” “着什么急,一会我请你吃饭。我还没有诳够呢。”个子较低的说道。 停了一会儿,一高一低的两个人路过赵云川的卦摊,个子较低的对较高的说道:“咱们闲着也是闲着,要不给我算一卦吧。” “花那个闲钱干嘛?算命都是骗人的。”这两个人说着,已经走到了赵云川的卦摊前。其中一人问道:“你算得准不准?” 赵云川说道“两位施主,如果算得不准,卦钱双倍奉还。” 赵云川说: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。 于是。一高一低两个人坐到了赵云川卦摊前。个子较低的说:“你能算出我姓什么?” 实际上,赵云川在看见两位在街上闲逛时,个子较低的对较高的称呼“孙兄”时,他已经确定这位先生姓孙,于是,故作惊讶,双眼紧闭,用手指推算,念念有词,停了大概有半个时辰,说道。“这位施主,要问你姓什,你儿是我孙。”此话的意思是说,这个人姓孙。赵云川真是一箭双雕,不仅说了这位先生的姓,而且报了这位先生说他算卦不准的“仇”,你想,“你儿是我孙”,言外之意,是不是无形之中,赵云川比他大了一个辈分。 个子较低的一听,顿时感动得五体投地,连忙说:“先生,你可真是活菩萨,算得真准!”连忙双倍给了赵云川卦钱。 还有一次,赵云川回到了我们村里,脚上穿着道鞋,身着道袍,脸上留着长长的山羊胡子,眼角有些许皱纹,还有一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,头上盘着发束还叉这一个古色古香的簪子,衣袂翩翩颇有些得道的感觉。因为刚刚吃完饭,看见几个人正在做土墙。以前,村里人做土墙,下面放上一堆湿土,用木椽做好架子,将前后各三根木椽搭在一起,置于将要打成的墙体两侧,前面堵一块木头墙板。构成一个适当宽度的“槽”,下面的人用铁锹把湿土扔上去,填土于槽内,墙基上的人,手持石夯锤依次夯打,打好后,向上换椽,一直打到四五米高。墙才算做好。当时,墙体即将做成,墙基上一个人看见了赵云川,急忙从墙上跳了下来,对赵云川说:“赵先生,听说你算卦特准,你能算出我能活多少岁吗?” 赵云川瞅了他一眼,说道:“明年的今天,就是你的周年。”在场的人,顿时目瞪口呆,都以为赵云川在胡说八道,没想到,那个人瞬间捂着肚子,拼命喊疼,停了不大一会儿,竟然一命呜呼。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,简直是孔明在世,先知先觉——神了。事后纷纷问赵云川,怎么能够算得那么准确?赵云川说道:“大家想想,他刚刚吃完饭,肚子填得饱饱的,从那么高的墙上跳下来,肠子一下就胀断了。不死由他吗?”大家仔细一听,赵云川分析的确实有道理,不愧为民间高人,乡村达人! 有人说,赵云川命好;也有人说,赵云川有先知先觉的远见。反正不管怎么说,赵云川总是能够在危难之际,扭转乾坤,因祸得福。解放后,买了他家门面、店铺、厂坊的人,大部分成了资本家。土地改革时,以前买了他家土地、牲口、家院的人家,划成份时,大多划成了地主、富农成分。而当时,赵云川因为地无一亩,房无一间。家里自然划成了贫农成分。因为有文化,摇身一变,成了村里的农会干部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,赵云川成了全村的贫协代表,直到1978年秋天,无病而亡,寿终正寝。 2021年11月20日 夜 写于侯马 作者简介 赵利民,男,汉族,1963年生,山西省稷山县人,爱好写作。多次在《作家》《山西日报》《作家联盟》《咱们村》《今日头条》《东方文艺》《简书》《乡土作家》《南国红豆诗刊》《生活晨报》《山西农民报》《山西作家文苑》《当代文艺》《老家山西》《作家新干线》《百家号》《郁江文艺》《古运新城》《三晋文学》《新边塞》《金石文学》《新田》《汾河家园》《绛州文学》《山西人口报》《大同矿工报》《洛阳人口报》《枣花报》《后稷文苑》《侯马报》《侯马作协》《稷人说稷》《稷山文艺》《今日侯马》等报刊、公众平台发表小小说、散文、报告文学、诗歌等文学作品。现任山西省侯马市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。
“说话算数?”
《故土乡情》系列之(一) 乡村达人赵云川(小小说)
原文链接:《故土乡情》系列之(一) 乡村达人赵云川(小小说),转发请注明来源!
「《故土乡情》系列之(一) 乡村达人赵云川(小小说)」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