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八粥用多种大米、小米、玉米、糯米、栗子、杏仁、薏米、红枣、莲子、花生、桂圆和红豆、绿豆、黄豆、黑豆、芸豆、豌豆等食材,加糖熬制的粥。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,传说腊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,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,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。我们老家也有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。 提起腊八粥,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家的麻子舅。麻子舅和我母亲同辈,比我母亲大几岁,他是早年间从过满山的山前村搬到街里的,我外姥爷这一支也是山前迁出的,按家谱房头不远,算是远支的舅舅。 麻子舅中等个头、精瘦、双眼有神,就是脸上一堆坑坑洼洼的麻子,但走南闯北、头脑灵活,见识广,读得进书,看得懂报,对村里干部不怵,种地出力从来不是他的选项,他的长处是出点子、做生意,即便是扒大河,他也是挑记账、食堂或采买的轻巧活儿。 改革开放后,他首先在街里摆摊,卖针头线脑,成为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。家里四个孩子,二男二女,一个个都衣着光鲜、饱食无忧,当我们还只能吃煎饼、盐豆咸菜时,他家每天早上都是豆汁油条、锅饼卷狗肉了(想到这,我都流了口水)。 麻子舅连舍八年腊八粥,源自一次对佛祖的承诺。两位老表结婚几年都没孩子,麻子舅很着急,到处求神问卜的,效果不大。有一次听说信佛,可以求子孙,就跑几十里地去拜庙。求签完毕,庙里人解签说,佛祖说你得连舍三年腊八粥,三年内必定添丁进口,心想事成。麻子舅随口说,只要有孙子,我连舍八年。 一语成谶。第二年,麻子舅就有了孙子。他做生意的,一向诚实守信,尤其在佛祖面前承诺过的,结果真的连舍了八年。 老家舍腊八粥,有两个规矩:一是天不亮,就得舍完、吃完,否则不吉利;二是无论来多少人,主家都得保证人人有粥、个个吃饱,只要有人排队,你就得分粥。因此,这对舍腊八粥许愿、还愿的主家财力实在是个考验。 但麻子舅一不差钱,二要面子,头几天,他就在村里吆喝,要大家腊八一早,到他家喝腊八粥,人越多越好,要得就是气氛,让佛祖看到他的诚心。 那些年,腊八一早端着碗,去麻子舅家求腊八粥,都快成春节前、预备过节的民俗了。开始几次,人少,还好,两口大锅烧的还够分的,去求腊八粥的一个个喝得肚儿撑的溜圆,还能带回俩鸡蛋;后来几年,传开了麻子舅家实惠、讲究,腊八粥稠甜糯香,外村也当天也过来了。 人多了,上门的时间也提前了,过了零点,就有人上门了,叮叮当当的在门外敲,麻子舅没办法,从机械厂,临时借了两口大铁锅,拉了几车煤炭,在院子支起大锅,轰轰烈烈的煮起粥来,场面蔚为壮观,成为多年后村里人回忆的一景。有人算了一笔账,一年腊八粥,得舍掉麻子舅两口大肥猪,因为半个村的老少爷们都来了。 我那时还小,印象中,麻子舅家就是舍腊八粥的,每年都去。有一年,去的太早,院子里在煮粥,我们几个小伙伴拥挤着、靠着墙睡醒了好几觉,鸡叫几遍都数不清了。后来敲盆敲锅的人多了起来,院外人声鼎沸,呼唤麻子舅赶紧舍。麻子舅在里面吼,“再急,也得等熟,得煮透。”随着声音,就闻得见袅袅飘来的腊八粥的香味。 那一次,我就抢了大半碗,在寒冬腊月站在墙边,哧溜哧溜喝了下去,入喉即化,浑身舒坦,真好喝。不知为啥自己家里熬不出这么浓的,这么香的味道,也许是那些年,家里条件太困难,清汤寡水的,舍不得放料。而麻子舅家的腊八粥,唤醒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。 一辈子能干、诙谐、爱面子、不怕舍财的麻子舅,前几年去世了,听说离去时,干瘦干瘦的。尽管他已悄然离去,村里口口相传的仍有他连舍八年腊八粥的豪情壮举。
苏北小镇往事2:忘不了麻子舅家连舍八年的腊八粥
原文链接:苏北小镇往事2:忘不了麻子舅家连舍八年的腊八粥,转发请注明来源!
「苏北小镇往事2:忘不了麻子舅家连舍八年的腊八粥」评论列表